参加兴趣班的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均高
来源: 广东文化网 更新时间: 2012-06-14 收藏
送孩子参加兴趣班成为现代学校和家庭的普遍现象。兴趣班究竟是家长的兴趣?还是孩子的兴趣?兴趣班是否能成就孩子的"高素质"?有关话题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6月12日,广东省妇联、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发布《兴趣班与儿童成长研究报告》。
据了解,广东省妇联、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课题组选取大广州市为研究地区,针对广州市内4-16岁参加兴趣班儿童的基本情况,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方法,分别对广州老城区、开发区和新城区分层抽样,分别在每个地区选取初中、小学、幼儿园各2所,其中重点与普通学校各半。通过对广州市4-16岁儿童参加兴趣班的基本现状调查,针对广东兴趣班的各种特点,比较分析参加兴趣班与否、参加兴趣班的种类、时间等对儿童情绪、行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了解4-16岁儿童参加兴趣班与自身发展的各类需求;探查不同性质的兴趣班6-15岁儿童不同年龄段其身心发展情况;揭示参加不同兴趣班的6-15岁儿童其心理行为发育的特征。
参加兴趣班的儿童社交恐惧低
研究报告指出,广州市参加兴趣班种类多的幼儿园学生的分离焦虑、社交恐惧均低于参加兴趣班种类少或未参加兴趣班的幼儿园学生。早参加兴趣班幼儿园学生社交恐惧得分低于晚参加兴趣班者。兴趣班坚持3-4年的广州市幼儿园儿童其社交恐惧均显著低于兴趣班半年以下的同龄儿童。参加兴趣班种类多的小学生社会交往能力比参加兴趣班种类少的小学生强;兴趣班坚持一年以上的小学生和初中生社会交往能力均高于兴趣班时间短的同龄学生。
参加兴趣班的初中生自我效能感高
研究报告指出,广州市12-16岁参加兴趣班的初中生比未参加者自我效能感高,初始参加兴趣班越早的初中生其自我效能感高于较晚参加兴趣班的中学生;兴趣班坚持一年以上的初中生其自我效能感高于兴趣班时间较短的同龄学生。
参加综合类兴趣班的男女生学习突出
报告指出,参加不同性质兴趣班小学男女生社会适应能力总分及社会活动和社交能力因子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性质兴趣班小学男女生在学校学习情况得分上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男生学校学习情况得分高依次为:综合类〉智力类〉体能类〉艺术类;女生学校学习情况得分高依次为:综合类〉智体能〉智力类〉艺术类。
男女生社会适应能力受兴趣班影响因素各不同
报告指出,以参加不同性质的兴趣班、兴趣班持续的时间、兴趣班种数、对兴趣班的态度和个人意愿为因变量,兴趣班6-15岁男女生社会适应能力总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影响男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兴趣班因素是兴趣班种类的数量和对兴趣班的态度;影响女孩社会会能力总分的兴趣班相关影响因素为参加兴趣班持续的时间、兴趣班种类和参加的种数。
家长选择兴趣班存在四大困惑
研究报告指出,家长对兴趣班的选择存在四大困惑:第一是孩子的兴趣不稳定;第二是兴趣班是否适合孩子;第三是如何寻找优质兴趣班资源;第四是兴趣班费用问题。
针对四大困惑,课题组采用个案访谈问卷的方式,对参加兴趣班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个案访谈。访谈对象面对孩子幼儿时期,存在兴趣不稳定情况下,大多主张根据自己孩子不同年龄阶段心理行为发育特点和独特个性,采用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如,性格倔强不服输的孩子采用激将法;缺乏自信的孩子采用激励法增强其自信心等),以协助孩子认识自我,探索兴趣,激发潜能,培养孩子的情趣和意志能力。此外,兴趣班获益的家长主张采取以尊重孩子意愿、善于发现孩子兴趣所在;在孩子正规教育的时间和孩子自身精力允许下,适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特性,选择适合孩子不同种类的兴趣班;探索发现孩子本身兴趣爱好外,积极拓展孩子的潜在能力;稳定支持孩子由特殊才能向一般才能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