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E(驿)站

大沥横江醒狮闹新春,佛山的舞狮文化你知多少?

来源: 佛山市博物馆      更新时间: 2018-03-02 收藏     

  佛山的舞狮文化由来已久,狮会、狮王争霸、醒狮闹新春、舞狮庆元宵,这些活动单单是听着,就让人觉得热闹非凡。
       
  正月初九(2月24号),大沥镇横江社区横江村举行一年一度的醒狮盛会,该盛会已有上百年历史。
  当天,来自广州白云区、花都区、荔湾区等地的狮队前来横江村采青贺岁。按照传统,外地狮队会借助狮艺表演向本地狮队拜年,并轮流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采青”。
  村中的妇女不仅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还成立了一支舞龙队。舞弄时姿态轻盈优美,犹如一条彩龙穿插起舞,大有腾云驾雾之势!
  
                     巾帼不让须眉,彩龙起舞
  桂城良溪村同乐堂十番锣鼓队和醒狮队亦前往横江参加了盛会。醒狮相会,亲如弟兄,狮子越舞越低,互表敬意。随着同乐堂十番锣鼓声,醒狮进入耀庆堂拜师傅牌位,接着由十番队开路,到村中黄氏宗祠等各姓堂行礼,再回到文体楼汇聚表演。
  
                        十番队开路
  古朴浑厚的十番与精彩绝伦的传统舞狮交相辉映,场面壮观,喜庆热闹。
  
                    醒狮进入耀庆堂拜师傅牌位
  据77岁的李伯介绍,横江醒狮是桂城良溪、夏北洲表、夏东涌口醒狮的“师傅”,每年正月初三,横江醒狮必到良溪拜年,而良溪、洲表、涌口三个村的狮队也会在正月初九到横江聚会,这种醒狮相互团拜的形式,他从五、六岁开始就随村中长者参与至今,来往之间,友谊百年常青。
  
                     醒狮到村中黄氏宗祠等各姓祠堂行礼
  
                       醒狮在文体楼汇聚表演
                          大沥狮会
  南海有着“飞鸿故里,龙狮源地”之美誉,而大沥镇正是龙狮活动的核心区域,龙狮活动在大沥镇有着悠久的历史。
      
  百年以来,春节舞狮贺新岁的习俗几乎从未间断,活动世代沿袭,就成了今天大沥镇的几大狮会:分别是正月初九的横江狮会、正月十一的盐步龙狮大会、正月十四大沥狮会、正月十六的泌冲狮会,以及正月二十六的六联北村生菜会。2012年,大沥镇狮子会入选南海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文章开篇所述的横江狮会,正是大沥镇的狮会之一,也是拉开大沥新春活动的开门红盛事,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当地最为传统、最盛大热闹新春活动,也叫做“狮子会”或者“生菜会”。
  根据《横江村志》记载:“由于耀庆堂武师功夫高强,狮艺出众,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颇有影响,附近武术堂馆多奉耀庆堂为师,如华村的联珠堂、泗沥的合胜社、盐步的广义堂、邵边的怡乐堂均前来学习,交往密切。上述堂馆每年农历正月初九都前来耀庆堂拜年,借此切磋武术,表演醒狮上楼台及各种采青技艺。随着活动声名远播,参与者越来越多,便形成了俗例——农历正月初九横江狮会。”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村里各处街道人山人海,载歌载舞,满是喜庆。村中及附近的乡民借舞狮表演之机辞旧迎新、祈福欢庆。
  
  舞狮活动热闹非常,除了在鞭炮声声、锣鼓喧天中为这一传统民俗叫好外,你对舞狮这项民间艺术知道多少呢?快来和佛博君了解一下佛山舞狮的“前世今生”吧~
                         舞狮起源
  民间小故事称,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等。
  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他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彩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持锅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桥下,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便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
  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更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圣头。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自此以后,舞狮习俗便延续了下来。
      
  其实,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狮子并不原产于中国本土,而是由西域传播而来。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为狮子的传入创造了条件。现存最早有关狮子传入的记载则是班固所著的《汉书·西域传》:“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可见西汉时期已有狮子,其后历代则记载更多。
                        南狮北狮
  舞狮又分南狮与北狮,南狮又称醒狮,流行于南方,北狮则盛行于北方各地。而我们佛山的舞狮文化更是南狮的代表。
          
                        南狮
       
                       北狮
  相关史料记载,广东南海是南狮最早最正宗的发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过节或遇到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成为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四乡和相邻郡县多有到佛山采购狮子和锣鼓,这使南海的舞狮技艺得到流传和推广。
                       舞狮习俗
  南狮在表时,有其独有的习俗,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点睛和采青。
  南狮点睛是南狮传统习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吉祥喜庆之意。一般新的狮头扎成还没有启用前就要举行点晴仪式。在古代,富贵人家请狮子,都要求狮队扎作新狮子,在舞狮之前举行点睛仪式,由邀请狮队的主人点睛。主人来到雄狮面前,妙笔数落,分别在狮子的双目、额和舌头三处点上殷红朱砂漆,随即礼成。
  到了现代,无论是企业开张庆典或奠基,还是表演比赛集会,都会启用一批新狮子,在活动前均要举行点睛仪式。一般认为,南狮点睛之举能使每个狮子都充满希望和祝福,点睛后的狮子才有生命。
     
                         南狮点睛
  在南狮表演与比赛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采青。
  相传,“采青”原来有“反清复明”之意,缘于清代统治者施行暴政,大兴文字狱,滥杀无辜,激起群众义愤,百姓反清活动风起云涌,将南狮称为醒狮就有暗示国人应该觉醒之意。采青有“采清”与“踩清”的谐音,含有推翻清朝的含意。之后,采青遂变成娱乐升平的狮艺表演的一个环节,“青”普遍用生菜。
  舞狮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悬挂一根生菜,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把生菜及利市(红包)悬挂起来,狮子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生菜一口“吃”入嘴内,再把生菜“咬碎吐出”,然后向大家致意,或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福了,无比高兴。
       
  南狮采青南海每到春节、元宵节都有狮队进村,家家户户均在门前放置生菜一盘,以备狮子采食,南狮“食”生菜称之为“采青”。时至今日,在南海大沥镇,每年的的农历正月十四,全镇都保留这一风俗。
  采青经过一代代舞狮人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有了多种形式,如盘青、蛇青、蟹青、凳青、高青、地青、水青、和桥青等。
  早在2006年,广东醒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地位。看佛博君整理了那么多,你对舞狮文化是否又有更深的了解了呢?更多有趣优秀的民风民俗,记得关注佛博君,日后会一一向你介绍哦。
  来源|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声明:本站(及相关应用)尊重一切知识产权,所提供网络资讯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纯公益化信息服务,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任何网站、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站(及相关应用)收录内容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法尽快切断相关内容。

佛山市博物馆

  1. 广东正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
  2. 第二届佛山梅州书法联展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开幕
  3. 佛山市10项目入选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元旦小假期来啦!约起到博物馆共享2017最后的小时光吧~
  5. 通讯:两岸民间博物馆人共聚北京谈发展
  6. 佛山两项“非遗”参加“中国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展”载誉归来
  7. 探密佛山古村落之西樵松塘行
  8. 陕西数字博物馆再推9件国宝文物
  9.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迎6周岁生日
  10. 国家海洋博物馆主体年内完工

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扫一扫添加小程序

联系我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 邮编:510000 | 电话:020-81162778 © 2015 广东省文化E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