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E(驿)站

打造“十分钟文化圈”家门口享多样文化服务

来源: 广东文化网      更新时间: 2019-09-10 收藏     

编者按:在社区广场转转,可以欣赏到乐队弹唱、乐曲等表演;到社区附近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看书,不用担心遇到闭馆的尴尬;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可以看到优质的文化展览……在新会,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多样的文化服务。

在社区广场转转,可以欣赏到乐队弹唱、乐曲等表演;到社区附近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看书,不用担心遇到闭馆的尴尬;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可以看到优质的文化展览……在新会,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多样的文化服务。
自2016年10月获得“第二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新会区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突出本地特色。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强文化设施配套,完善区、镇(街)、村(社区)文化圈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推动文化创新,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同时,不断加强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强化公共文化管理,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供有力保障,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8月1日至2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验收组到新会区开展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工作。新会的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果得到省验收组充分肯定,并于8月底顺利通过公示。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漫步新会的步行街,一座古朴的图书馆映入眼帘。近百年来,它为一代代新会学子提供了精神粮食,身着各色校服的学生和市民们在这里静心看书,忘却外面熙熙攘攘的人流。
这里便是新会区景堂图书馆,由爱国华侨于1925年捐建,是国家一级馆。景堂图书馆面积6510平方米,先后被评为全国、省的文明图书馆。创建期间,该馆依托“互联网+图书馆”打造数字化、一体化的图书馆县域总馆,联通新会区各镇(街)、机关、企业、社区等49间分馆(服务点);再配合城区6间免费对外开放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群众可“在家门口全天候阅读”。
新会区文化馆也努力向基层延伸服务。该馆是国家一级文化馆,始建于1953年,在完善馆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2018年主要以科技手段推动数字文化馆向基层延伸,目前已完成总分馆建设,建成11个镇级分馆和55个村级服务点。通过数据应用,文化馆加大了文化公益培训、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在新会学宫内,则有市民经常到访的新会博物馆。该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有固定展厅7个,常年举办文博活动以及陈列展览,连续五年举办的“我心中的文物—新会区青少年书画现场大赛”,已形成为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活动品牌。同时,新会着力打造数字博物馆,将馆藏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展示,使群众进一步加深对新会区历史文化的了解。
俯瞰新会区,目前区级的公共文化设施齐全,主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体育场、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以及冈州广场、名人广场、圭峰广场等文化广场。
与此同时,全区11个镇(街)文化站均达到省一级文化站以上标准,包括特级文化站4个,一级文化站7个。2018年,通过建设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行政村(含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区226个行政村(含社区)已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创建期间,新会区着力通过新媒体力量整合全区文化资源,建成新会文化云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终端,提供文化活动、非遗保护、数字阅读、场馆预订、藏品赏析、文化遗产、文化法规、视听空间和问卷调查等文化服务信息,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新会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目标,使群众足不出户就在线上享受文化大餐。
区镇村三级打造“十分钟文化圈”
放眼葵乡,文化新风扑面来——公园里,歌声婉转;广场上,舞姿翩翩……出门十分钟,不花一分钱,就能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随着新会区“十分钟文化圈”文艺演出惠民工程的推进,富有侨乡特色、符合群众口味的文化活动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创建期间,新会充分利用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资源,打造“十分钟文化圈”。为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建设“幸福新会”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新会积极尝试,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赞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多样化,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人均标准配给。
据统计,新会每年开展送文化下基层80多场次,开展送电影下乡2316场次,举办展览60多场次,举办公益培训50多场次,举办读者活动200多场次。截至2018年底,全区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1.3册,人均年增新书0.04册,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1次,人均到馆次数0.6次。
另一方面,精心策划的公共文化活动也是多姿多彩。区级文化活动品牌方面,“和谐春联送万家”、“新年好气派”元旦晚会、“农商银行之夜”春节晚会、圭峰文化庙会、幸会文化创意市集、行进中的艺术课堂等10个品牌文化活动轮番上演,喜爱文化大餐的市民这一年下来也是收获满满。
镇村开展文化活动也得到积极扶持。“和谐春联送万家”“粤剧下乡”“电影下乡”“展览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每年常态举行,区里还派出文体协管员,协助农村和社区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娱生活。据统计,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群众文体活动8次以上。
创新打出三张本土特色文化名片
创建示范区期间,新会区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着重打造“千年学宫”“名人故事”“非遗产业”这三张名片,使之成为创新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在会城,以新会学宫为核心1.36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是新会历史文化的集中地。2015年12月,新会启动“千年学宫”项目,投入3亿多元,开展新会学宫周边环境改造升级工程,着力打造新会历史文化高地。目前已完成学宫外墙维修、盆趣园、人民球场、艇仔湖等项目的建设;正开展马山公园和北园公园的升级改造以及新会书院的修缮工程,升级改造后的新会学宫周边中心园林区将成为新会重点历史文化展示区。
新会“名人故事”多,如何将这些故事用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上?创建示范区期间,新会大力宣传本地名人的生平事迹,挖掘名人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传承和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编印出版的本地名人故事集,包括《名士耀冈州》《梁启超家风》《模范县令丁积》《永远的少年——梁启超》,均免费派发到各乡村、学校、厂企,并以各级文化阵地为平台,开展名人故事宣讲活动。
同时,以本地名人故事为题材,创作表演歌曲《启超家风好榜样》、戏曲《梁启超上京》、舞蹈《茅龙狂草》、粤剧《崖山忠烈传》、曲艺《启超家风永相传》等文艺节目,以文艺表演的形式传诵名人故事,使之深入民心;更以展览形式将新会名人故事向基层宣传,使之家喻户晓。
活化“非遗文化”,也是新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妙招。新会区现有各级非遗项目33项,其中包括新会葵艺、蔡李佛拳、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等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新会陈皮制作技艺、新会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小冈香制作技艺等8项省级非遗项目。
创建示范区期间,新会区着力活化“非遗文化”,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通过做好非遗资源的搜集整理,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加强非遗培训力度等措施和手段,活化“非遗文化”,推动本土非遗项目和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壮大非遗产业。其中,通过举办“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中国(新会)古典家具文化博览会”“新会小冈香文化节”等活动,推动新会区陈皮、古典家具、小冈香等三大传统非遗产业做大做强。
据统计,截至2018年,新会传统文化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其中古典家具产值100多亿元,新会陈皮产值66亿元,小冈香产值近30亿元。
■相关
创建示范区的“新会经验”
如何加大投入,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提供资金支撑?据悉,新会区将公共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据统计,2016—2018年新会区公共文化财政支出共约3.89亿元,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由2016年的117元,增加到2018年的174元。
此外,近三年来,新会区共争取社会资金400万元支持文化活动,其中新会气派摩托连续15年和新会农商银行连续20年支持新会区举办元旦、农历新年迎春文艺晚会。
在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新会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少一座大型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二是各镇(街)、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还有7个镇级文化站未达特级站;三是高水平公共文化领军人才紧缺;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公共文化服务需进一步融合。
下一步,新会区将以此次验收为新起点,巩固成果,精准发力,抓住重点、攻克难点、抓出亮点,以更大的力度、更高的标准、更强的措施,推动全区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新会文化的整体实力。
声明:本站(及相关应用)尊重一切知识产权,所提供网络资讯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纯公益化信息服务,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任何网站、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站(及相关应用)收录内容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法尽快切断相关内容。

广东文化网

  1. 客家花环龙夺“岭南风情”汇演金奖
  2. 广东省文化厅组织厅机关女员工到韶山等地参观学习
  3. 南国书香节8月举办
  4. 粤北采茶戏走进乡村开展到群众活动
  5. 《南岭纪事》栏目组走进佛山
  6.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19年领导干部填报个人有关事项工作部署会
  7. 传统粤剧《焚香记》旧戏重排
  8. 端午近荔湾五乡约“四龙同起”
  9. 首届珠海国际设计周即将开幕,主题Logo先睹为快
  10. 五邑图书馆文化志愿者在行动

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扫一扫添加小程序

联系我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 邮编:510000 | 电话:020-81162778 © 2015 广东省文化E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