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E(驿)站

【剑图国学课堂】第24期∣光与影的艺术:皮影

来源: 梅州市剑英图书馆      更新时间: 2023-11-28 收藏     

1.jpg

三尺生绡作戏台,

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

一笑还从掌握来。

一方幕布,闪转腾挪,百态人生,

或月下花前,或虎啸风生。

这就是,

摇曳在光与影之间的艺术:皮影。

图片1_副本.jpg

第24期【剑图国学课堂】

邀您一起走进非遗文化的世界,

学习美妙的皮影艺术。

图片2.png

一块幕布、一点光源、两张方桌、五人戏班。幕布上,几张皮影在艺人操控下,随着唱腔上下翻飞,演绎人间悲喜、神怪传说。皮影戏俗称“灯影子”,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图片3.png


皮影的由来

相传,皮影戏源于汉武帝浪漫的爱情故事。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对爱妃李夫人的病故悲痛不已,齐人李绍翁便在夜晚摆上烛台,拉上帷帐,操控貌似李夫人的人偶在帷帐上舞动,惟妙惟肖的表演仿佛李夫人在世,让汉武帝大喜,这就是皮影的由来。到了宋代,这一艺术开始正式拥有自己的名字——“影戏”,见于耐得翁的《都城纪胜》。

图片4.png



皮影的传播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毫不夸张地说,小小的皮影戏带着中国文化走遍了全世界。

图片5.png



皮影的发展

皮影始于汉代,兴于唐朝,盛于清朝。到了清朝,中国皮影得到进一步普及,发展达到巅峰。在乡村,在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都已司空见惯。甚至可在庙会时看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不止民间,皮影戏更是登堂入室,进入宫廷,其盛状可想而知。

图片6.png



皮影的制作

1.选皮:除了羊皮、驴皮或者其它兽皮,多选用三四岁的小黄牛皮,而且以脊背皮为最佳,只有这样才够均匀,够透明。另外,选皮人一定要仔细观察,皮子上不能有白斑、伤痕。

图片7.png


2.制皮:所选用的皮子需浸入石灰中泡上两三天。然后将皮用挖刀刮到半透明状,刮好后晾到净亮透明时即可使用。

图片8.png


3.画样:在雕刻前,必须要做一个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在纸板上绘出要雕刻的图象,然后把图象剪下来,再用皮子比着做出大样。

图片9.png


4.雕刻:雕刻刀具一般有十一二把,甚至三十把以上。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形花纹则需要用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斜口刀刻制。

图片10.png


5.着色:以前受生产水平限制,用的是染衣服的染料,上色后要涂层桐油,使之发亮。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可供选择的染料也越来越多。

图片11.png


6.脱水:可以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这样皮影色泽鲜艳,且久不褪色,而胶质也可溶化封闭住皮子的毛孔,使皮影永久不翘扭变形。

图片12.png


7.装订:可以用平布包裹皮影部件,以烙铁或电熨斗烫,使皮影平整且用线连接起来后操作灵活。

图片13.png



皮影的演出

皮影戏的演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

14.gif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等。这些剧目结构奇巧,情节复杂,故事曲折,引入入胜。





双手对舞千古事,

一帘灯影藏春秋。

一块幕布,一点光源、

几人戏班,

演绎着人间悲喜,

光影斑驳,上下翻飞。

这就是专属于皮影的精彩。

接下来,

我们一起感受皮影的魅力!

民间艺术皮影——武松打虎。

图片15.png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

图片16.png

皮影戏融合了传统剪纸、窗花、工艺美术等民间艺术和地方戏曲、口技等表演精髓,具有独特的魅力。



支持单位:上海川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阅读推荐】

☆《家-园-社区共育儿童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列学材:皮影戏》

图片17.png

馆藏地点: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少儿部、智慧书房

索书号:G613/91

简介:本书由“项目简介”“制作”“欣赏”三个部分组成。“项目简介”部分使成人与儿童了解到皮影戏的基本知识。“制作”部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给小朋友介绍具体的制作步骤与方法,对于材料和工具的选用也有详细说明,小朋友跟着书中的步骤就可以学会如何表演皮影。“欣赏”部分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又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欣赏作品,提升小朋友的审美品味,有助于小朋友喜欢上非遗。本书既可以供教师、家长和儿童在手工操作时使用,亦可作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图书。



终审:李汉兴

初审:吴慧玲、钟鸿圣

编辑:叶舒婷

供稿:潘绮圆

声明:本站(及相关应用)尊重一切知识产权,所提供网络资讯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纯公益化信息服务,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任何网站、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站(及相关应用)收录内容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法尽快切断相关内容。

梅州市剑英图书馆

  1. 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
  2. 天天知多点|5月19日中国旅游日
  3. 【科技创客公益活动】“小小搭建师,巧手来创造”益智积木搭建活动第一期圆满结束!
  4. 【剑图国学课堂】第4期|中华汉字故事:水
  5. 天天知多点|9月27日世界旅游日
  6. 天天知多点|11月8日记者节
  7. 梅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活动:“驿路·丝路·复兴路”2017广东省集邮巡回展览(梅州站)在我馆举行
  8. 客韵华章经典作品联展
  9. 绘本故事分享会:《红巨人要洗澡:游玩时远离水塘》
  10. 我馆召开数字资源业务知识和党员活动日学习会议

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扫一扫添加小程序

联系我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 邮编:510000 | 电话:020-81162778 © 2015 广东省文化E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