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吴川粤剧如何华丽转身
来源: 广东文化网 更新时间: 2015-12-28 收藏
12月26日至31日,第四届吴川粤剧文化艺术节在该市万和文化广场举行。粤剧的艺术魅力、粤剧的未来发展之路等等,也成为众多粤剧爱好者关心和探讨的问题。
吴川,是远近闻名的粤剧之乡,在粤剧发展走下坡路的大环境中,近年来该市粤剧文化却逆势上扬,搞得风生水起,成为“两广”粤剧团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和“主战场”。吴川粤剧的华丽转身,值得关注和探讨。
广泛的群众基础
“村村做大戏,处处锣鼓响”是粤剧之乡的最好写照。
吴川是我国著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还有舞貔貅、叠罗汉,跳傩舞、演木偶等民间文化早已家知户晓。
吴川人历来酷爱看粤剧,逢年过节、喜庆佳期,请粤剧唱大戏已成为城乡间最常见最隆重的文化娱乐节目。据统计,该市1529条自然村近八成村庄演大戏,每年场次达5000场,戏金达5000多万元,观众达800万人次,可以说,吴川是“两广”粤剧团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和“主战场”。吴川的粤剧演出得天时、得地利、更得人和,特别是乘着“文化强市”这股强劲的东风,加上有吴川驻外十大商会及各路商家的慷慨解囊,无论是演出硬件或软件,都具备充足的条件。因此,演出的团体越来越多,春、秋班的戏越演越旺,被业内人士称为“吴川演出特区”。
对此,该市文广新局局长肖康玉介绍,所谓的“吴川演出特区”,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演出点特别多;二是演出范围特别广;三是演出周期特别长(除春、秋班演出高峰期外,一年四季均有演出);四是演出环境(一般乡村都设有固定大舞台)特别好。“每年春、秋时节,省内外一些粤剧团均驻扎在‘演出特区’打‘持久战’。同时,罗品超、罗家宝、文千岁等粤剧大佬官和孔雀屏、郑培英、倪惠英等粤剧名伶也多次应邀前来献艺,在吴川的大舞台上一展风采。”谈及该市的演出市场,肖康玉如数家珍。
吴川粤剧文化艺术群众基础雄厚,也孕育了高水平的团队和演员,再加上粤剧南派艺术风格独特,演技高超,深受观众的欢迎。该市粤剧团曾多次赴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均在当地演艺界引起轰动。2013年,吴川市粤剧团被评为中国万里行服务业优秀品牌单位;2014年,吴川粤剧南派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吴川已向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申报“广东省戏剧之乡”和“戏剧传承基地”,目前正在审批中。口碑和荣誉,像一台强力助推器,推动着该市粤剧艺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改变的不只是概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吴川每年定期举行“春班订戏会”,不仅为各路各派艺术团体拓展民间舞台的广阔天地,还为各乡村请名班、选名角、订好戏等提供了展销市场。仅以吴川首届“春班订戏会”为例,就有粤剧、歌舞、杂技等60多个团体到场自我展销,竭诚推销各自的“拿手好戏”,或设卡位揽主,或展览剧照显示阵容,或播放录像任君挑选等等,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由于“春班”开好局,全年相继上演数千场戏,观众达数百万人(次),剧团的戏金收入亦相当可观。
为方便广大粤剧团体进入该市演出,满足广大城乡群众不断增长的品赏戏剧艺术的需要,该市适时在演出黄金季节前举办订戏会,文化主管部门根据民间演出市场的需求,因势利导,强化管理,使这项起源于民间的演出活动逐步趋于规范化。特别是2012年,当时国内戏曲市场走向低潮,许多地方正处于“风雨飘摇、山穷水尽”状态,该市“粤剧文化艺术节”却在逆境中而生,并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据了解,当年有130个文艺团体前来展演,各乡村还以戏为媒,以戏会友,洽谈生意,“戏中求财”。
该市文广新局一部门负责人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多人在南海大沥经营金属生意的某彭姓村庄,在该村做年例演大戏期间,一些外出经商的村人签订了一批成交金额相当可观的合同,因此非常高兴,大力支持年例演戏活动,故而该村连续演“年例戏”近20年,从不间断。有一年,该村还请到粤剧大老倌彭炽权(《七十二家房客》主要演员)前来演出,一度出现万人空港齐看戏的壮观场面。村民普遍认为,剧团演戏常演常新,村里人的企业越做越旺,村中凝聚力和向心力越来越强,收到了“两个文明”齐丰收的预期效果。
对于粤剧文化艺术节,省内外同行也给予很高的评价。某市粤剧团团长说:“我们来吴川演一度‘春班戏’,就足够发全团艺员的半年工资,真的太值了!”
曾到现场采访的香港记者也感慨地说:“这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节,真养(演)活了不少剧团。”
肖康玉称,从“春班定戏会”到“粤剧文化艺术节”,改变的不只是概念,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剧表演团体,通过兴办剧团、友情赞助、建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扶持地方戏剧的传承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戏剧艺术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将戏剧演出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当中,增强戏剧发展活力;此外,加强戏剧发展创新意识,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戏剧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出一批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文化精品。
“前三届吴川粤剧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大餐,为请戏的村庄提供了春班定戏会的合作机会,又展示了近年来粤剧艺术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各地戏剧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增强了吴川粤剧文化在省内外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搭台’,实现了‘经济唱戏’的双丰收。”肖康玉说。
推陈出新擦亮品牌
2013年2月2日,由吴川本土作家黄龙光创作,由编剧大师秦中英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梁建忠、梁均强执导,主要讲述吴川历史人物——南宋将军易仕熊英勇报国事迹的南派粤剧《南宋孤鸿》在吴川首演,观众反应雀跃;当年7月8日,该剧在广州江南大戏院向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作汇报演出,颇受好评;9日,由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组织召开了《南宋孤鸿》艺术研讨会,倪惠英、丁凡等专家对该剧的内容、形式、风格、编排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后该剧渐臻成熟,遂成为吴川文化艺术的精品。从公演至今,《南宋孤鸿》已在各地上演50多场次,吸引超过25万人次观众观看。
《南宋孤鸿》的横空出世,只是该市粤剧推陈出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推出本地题材的南派粤剧近10部,南派粤剧在粤剧发展的长河中也抢得了一席之地,2014年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12月26日至31日第四届吴川粤剧文化艺术节期间,由社会力量筹资,国家一级导演王佳纳、梁均强、张禹航执导,吴川粤剧团演绎的具有吴川本土特色的大型现代粤剧《回馈》将首次公演,并致力把该剧打造成为现代粤剧精品,增添吴川的文化内涵,壮大粤剧产业。此外,该市文化部门计划每年至少编排一部新戏,同时大胆创新,融入群众喜闻乐见及便于年轻观众接受的文化元素,吸引更多爱上粤剧,继续擦亮该市粤剧文化艺术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