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E(驿)站

佛山首批13个古村活化将迎年度“大考”

来源: 广东文化网      更新时间: 2015-11-21 收藏     

编者按:这一年来,古村活化工作在佛山开展得如火如荼。下个月,首批13个古村将迎来政府部门的检阅与评分,达到80分者意味着初见成效。
这一年来,古村活化工作在佛山开展得如火如荼。下个月,首批13个古村将迎来政府部门的检阅与评分,达到80分者意味着初见成效。

上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应如军带队,实地督查五区古村活化情况,并鼓励各负责人积极推进活化工作,为将要到来的年度成绩考核做好准备。

活化古村差异发展

古村,是城市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摇篮,将其活化可为城市升级避免陷于“千城一面”的尴尬,让佛山的底蕴显现出来。

2015年初,《佛山市文化升级两年行动计划(2015-2016)》正式出台实施。计划首次提出“文化导向型”的城市发展理念,并将古村落活化升级作为该行动计划的重中之重。其中,2015年底前,全市需完成首批13个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升级任务。以此为纲,配套制定了《佛山市百村升级行动计划建设方案》《特色古村落宜居示范与活化升级实施方案》《30个特色古村落宜居示范与活化升级工作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从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有了这些纲领性文件,古村活化,开始在这座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

“根据30个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样式与特点及现有优势与提升空间,对各古村落进行针对性分析,提炼古村落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探索有个性的文化活化升级模式。”应如军举例说,如禅城区张槎莲塘村的龙狮文化、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的翰林文化、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的祠堂文化、三水区芦苞长岐古村的长寿文化等。通过提炼古村的文化符号,凸显各村的鲜明个性,实现各村的差异化发展,打造各村特色文化品牌。

此外,佛山的古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岭南特色,统一的古村落标识有利于以简洁清晰的符号形式向外界传达我市古村落的魅力特征。今年3月,文广新局启动了古村落统一标识的设计工作,同时开展古村落导视系统和文化导览图册的设计。今年7月,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西樵松塘村召开,邀请国家和省、市专家把脉佛山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共同探讨古村落的未来发展之路。

在上周由应如军带队实地巡查五区古村活化情况期间,各古村相关负责人还分别向文化部门请教了活化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如“三水岗头村建了新的文化中心后,旧的文化中心如何处理?”对此,应如军建议,可把它打造成民俗博物馆或村史馆,让大家可以了解村中历史。张槎莲塘村则积极推动了古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但对于古村的历史资料,目前还出于搜集阶段。对此,应如军表示,挖掘古村文化,是年度考核一个重要指标,建议莲塘村打造一个南狮纪念馆,可与非遗中心和龙狮协会合作,充实村中的文化内涵。

活化古村全民参与

事实上,只有全民参与,古村活化,才能水到渠成。

三水的长岐古村是省文联评选的首批27个广东省古村落,目前已经成为佛山古村活化的典范。长岐村负责人卢健志介绍,近年来由于村里经济发展,大部分村民已搬出古屋,古村的常住人口只有200余人。为了保护古屋群,村民自发商议在古屋群外围修建新房子,与古村隔塘相望,并且修旧如旧,与古屋群保持风格融洽。

高明荷城街道榴村至今仍保留明清时代古建筑嚄耳屋22间,古井1口,古门楼9座等多个不可移动文物点。村长陆定园介绍,此前他们还发动乡贤捐资200多万元修缮陆氏大宗祠,建立村史馆。高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管雪也表示,政府与村民做了大量的沟通、交流、动员和督导工作,目前榴村活化工作正在提速,并有了初步效果,“说明村干部和村民思想统一,对古村活化前景乐观,有信心。”

据统计,首批13个古村共有建设项目239个,计划投资额3.89亿元,其中文化类项目108个,计划投资额1.43亿元。下个月,这13个古村将迎来政府部门的检阅与评分,达到80分者才能算是工作初见成效。

“下一阶段要重点抓好以上项目及资金的落实;同时,要加强古村活化的机制和平台建立,通过古村品牌战略定位整体策划,吸引社会投资进入古村活化升级项目,实现古村资源与社会资本的对接,为古村活化提供指引。”应如军表示,还要推动古村落立法保护,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同时还要加强古村落历史文化研究,努力使古村落成为维系城市价值的纽带,成为市民乡愁寄托的场所。

禅城

莲塘村主打南狮文化

禅城张槎莲塘村借助古村落活化升级之契机,加强古村落保护,推动农村文产结合发展。目前已编制《莲塘村古村落综合开发规划》,以TOD为先导,以古村落为载体,将莲塘村定位为集文化体验、宜居生活、休闲娱乐、时尚消费于一体的新型复合产业社区,分岭南传统文化体验区、创业宜居社区、童梦天下儿童产业聚集区、复合型产业集聚区等6个板块,实现合理分区、板块联动,整合周边产业资源,整体推动古村保护和产业发展。

目前已完成仿古戏台和广场、公园建设;环村涌景观活化提升正在施工,主入口牌坊、主帅庙、南狮纪念馆、陈如岳故居修葺等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

村头村

保留岭南建筑

南庄镇紫南村委村头村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出过弘治二年(1489年)举人、弘治三年进士等。该村碧水环绕,河涌密布,榕树荫盖,至今还保留着岭南建筑风格的

祠堂、书舍、民居等2000平方米。目前村史馆、导视系统和旅游配套设施进入招投标阶段,预计2016年上半年完工。村史馆正在收集历史资料。

南海

烟桥村

推动旅游开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进烟桥村,静谧与活泼相融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村口有棵有九条分支的榕树,它见证了烟桥村近百年的历史。烟桥村规划严整,设有统一的导视系统。

南海九江烟桥村从2012年启动了古村活化升级工作,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古村保护规划,逐步对村内的古建筑群进行修缮保护,并且适当开发利用。

经过近年的建设,现在已经完成了村口前的池塘清淤、村道修复、古木桥建设、新建停车场等多项工程,同时也推动了烟桥古村的文化旅游开发。

为进一步提升烟桥古村的文旅气息,目前有包括烟桥正道古化装饰、兰桂坊古屋修缮用作旅客服务中心,村史馆建设、名人馆建设等多项工程正在积极筹划,希望以此打造出对传统建筑保护利用示范性项目,并同步改善村内的人居生活环境。

松塘村

举办民俗活动

西樵镇上金瓯松塘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自活化升级工作启动以来,松塘村继续加强古村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的完善和提升,不断丰富古村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服务设施,结合西樵山的优势,打造旅游休闲人文古村。

目前,松塘村已完成了孔圣庙、松塘第一门、扭拧门楼、翰林门、区梦觉室内装修工程等10余项重修工程以及各宗祠前石平台铺砌工程和旧石板路铺设工程,古村历史风貌得到整体提升。

为进一步拓展松塘古村的文化内涵,古村还完成了曲艺社活动场所改造工程(定期开展曲艺活动)、书画社活动场所改造工程,国庆期间成功举办烧番塔活动和第三届松塘翰林文化节,使古村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挖掘。

顺德

碧江村

引入艺术机构

碧江居委对古村活化工作起步较早,2000年镇与居委出资对金楼古建筑群进行较大规模修缮。今年又分别对辖区内的尊民苏公祠、李家祠堂进行修缮,对辖区内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完善配套设施。

自古村落活化工作启动以来,北窖镇政府对碧江村的古村活化进行重新梳理,形成了分三期渐进式恢复碧江古村风貌的长期性规划。

在推进古村落活化工作中,有意识引导民间艺术家、艺术团体进驻村内的祠堂等古建筑,向古建筑躯体注入文化灵魂。目前,碧江村已先后引入顺德国兰协会、诗书画学会等,现已有小蓬莱艺术馆等7个文化项目进驻碧江村古祠堂。

沙滘村

建设乐从历史博物馆

早在100多年前,顺德乐从沙滘村就将西洋元素融入到岭南风格特色民居之中,无论是陈氏大宗祠的传统木雕砖雕里西方人物故事的呈现,还是牧伯里古民居建筑群屋顶上如龙船造型的梁脊,都让人印象深刻,因而沙滘村的活化升级定位为“中西合璧,家居沙滘”。

目前,市级文保单位牧伯里古民居群已制定初步修缮方案和活化利用设想,结合沙滘的家具产业,拟利用牧伯里古民居群引入家具设计师工作室、家具赏游空间、家具设计体验、设计工坊等功能,省级文保单位陈氏大宗祠计划建成乐从历史博物馆。

高明

榴村彰显崇文之风

高明榴村是佛山小有名气的古村落,近段时间,榴村编制了《榴村分阶段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第一阶段(2016年春节前)重点修复榴村的传统风水地貌,还原村前水塘历史旧貌,改造道路和路基,提升整体环境,目前已完成入村道路、公共厕所工程,陆氏大宗祠修缮工程,村史馆、宗祠文化纪念馆、名人故居、旗杆石、村道巷道导视系统计划12月底完工。

第二阶段(2016年3月至12月)拟修建炮楼遗址、村口和巷口牌坊,修建登山车行道和百步梯,恢复赛龙艇、行神(夜游)等民俗活动和传统“刮鱼”农务活动,同时重建鹅湖书院,彰显榴村崇文尚学之风。

深水村打造“礼孝”名村

高明深水村古民居群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已闲置多年,无人居住,是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深水村活化升级工作由镇政府主导实施,预计投入资金258.3万元,启动实施包括石坝围栏、休闲公园、古建筑修缮、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18个项目,打造具有独特岭南传统特色的“礼孝”文化名村。为加快古村活化升级,编制了《深水村古村发展愿景规划》,推进形象及导视系统设计工作,筹建村史文化馆和古民居纪念馆,同时打造滨水小景和钓鱼小站茶坊。目前已完成土地庙、蓝球场、村健身广场、小礼堂装饰工程。

三水

长岐古村打造长寿之乡

三水长岐古村遵循“复古、活化”的总体思路,对古建筑、私塾祠堂等进行修旧如旧,恢复传统古巷,统一核心片区外立面传统风格,最大程度地保护古村落原始风貌。同时,结合附近的温泉打造“长寿之乡”,逐步达到“村落有人气、村民得实惠、区域获提升”的活化效果。

在古建筑修缮和历史街巷修复方面,目前完成了两廊一亭工程、巷道修复工程、卢氏宗祠广场周边建筑外立面复古工程。还准备把贞健家塾打造成长寿展馆,把耀唐书舍打造私塾展馆。

此外,古村还编撰出版长岐古村史料、引入书画创作基地、成立长岐曲艺社;组建了本土讲解员队伍、举办十二道锋味拍摄图片展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祠巷村丰富社区活动

借古村落活化升级之契机,三水祠巷村计划打造祠堂文化—传统村落风貌—城镇新社区特色轴线,近期以优化陈氏大宗祠周边环境为重点,目前已完成富景公园建设,下一阶段将实施导视系统建设。

活化利用陈氏大宗祠,依托其建设“两阵地、三中心”(基层党建新阵地、社会组织孵化新阵地和村民议事决策中心、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文明社区教化中心),丰富传统建筑新功能。

同时将陈氏大宗祠打造成传统宗族文化展馆,展示祠巷村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以村文化活动中心为依托,成立龙舟、醒狮、歌咏等协会13个,吸纳会员400余人,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 陈焯莹

文/珠江时报记者 陈焯莹 洪晓诗

图/珠江时报记者 戚伟雄
声明:本站(及相关应用)尊重一切知识产权,所提供网络资讯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纯公益化信息服务,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任何网站、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站(及相关应用)收录内容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法尽快切断相关内容。

广东文化网

  1. “深圳百公里”图文展深圳图书馆展出
  2. 广州市群众文艺精品巡演启动
  3. 大亚湾区开展暑期免费艺术培训活动
  4. 创建书香校园乔南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5. 大埔:“四大舞台”演绎文化名城
  6. “小云雀”飞到惠州演奏民族交响乐
  7. 省文化厅友谊剧院学习十八大精神
  8. 全市规划建设九大文化产业基地
  9. 珠海首届市民文化节开锣
  10. 老字号创新,发展论坛诚邀各界朋友到场观看

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扫一扫添加小程序

联系我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 邮编:510000 | 电话:020-81162778 © 2015 广东省文化E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