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E(驿)站

鹤歌最后传人录音为后人留史料

来源: 广东文化网      更新时间: 2015-07-17 收藏     

编者按:“浸蜜嘅凉瓜哟甜又苦,烧柴哟煮米饭成糊哦。臭塘嘅无氧哟鱼翻肚,寡佬哟三更画地图哦。”在没有任何伴奏的情况下,杨中光即兴唱起了一首自创的鹤歌,这种融合着广府粤语、石岐话和隆都口音的古老民歌,从老人的喉中飘荡而出,音韵独特,声动梁尘。

“浸蜜嘅凉瓜哟甜又苦,烧柴哟煮米饭成糊哦。臭塘嘅无氧哟鱼翻肚,寡佬哟三更画地图哦。”在没有任何伴奏的情况下,杨中光即兴唱起了一首自创的鹤歌,这种融合着广府粤语、石岐话和隆都口音的古老民歌,从老人的喉中飘荡而出,音韵独特,声动梁尘。

从学堂歌谣发展起来的鹤歌,在中山沙溪镇申明亭村等地区至今已经传颂六百多年。然而,时至今天,能够演唱并创作传统鹤歌的仅剩杨中光一人。为了传承祖上的古老技艺,68岁的杨中光开始为自创的鹤歌录音,以此挽救即将失传的鹤歌。

儿时“斗歌”民间活动很平常

出生于申明亭村的杨中光,祖父辈都是鹤歌歌手或填词人,从小他已在悠扬的鹤歌声中长大。小学四年级时,一次表演让杨中光真正与鹤歌结缘。

“当时学校要举行晚会,班主任知道我父亲懂得写鹤歌,于是便推荐我与班上另一名同学共同表演对唱。”回忆起第一次演唱鹤歌的情景,杨中光仍在回味其中乐趣。

时间指针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杨中光记得,每逢中秋前后的夜晚,村里便会举行“鹤歌唱和”比赛,亦即“斗歌”。“学校的操场上都挤满了人,村里最会唱鹤歌的‘歌趸’就坐在搭好的高台上,接受来自村里村外的歌手挑战,而这些歌手大多集唱作于一身,个个急才了得。”虽然五十多年过去,但儿时观看和参与斗歌的情景,杨中光依然历历在目,仿佛昨天。

这样的“斗歌”一般在晚上举行,在黑灯瞎火的操场上,台上台下的歌手按照“斗韵”、“唱意”等规则一唱一和,歌词多是现场即兴创作,直到一方搭唱不上来就算落败。“斗歌”经常是通宵,一次歌会持续三五个晚上更是平常事。

有趣的是,申明亭鹤歌并非用隆都话歌唱,而是用融合了广州话、石岐话和闽南语系的隆都话于一体的独特地方语言——“省岐隆”演唱的民歌。“沙溪人说广州话和石岐话都会带着浓浓的隆都口音,若非本乡人,很难唱出‘省岐隆’的味道。”杨中光笑称。

随着时间流逝,这样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民间活动却不复存在,一场场斗歌的精彩片段只能留在杨中光等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创作鹤歌需精通韵律

村里经常举办的“斗歌”活动,令杨中光不仅对演唱着迷,更激发了他对鹤歌的创作和填词的兴趣。

初中的时候,杨中光便开始自己创作鹤歌,每当灵感出现,便即席挥笔写下,随后交给父亲点评。从父亲的修改点拨中,他一点点熟悉传统鹤歌创作的技巧与规则。偶尔遇到村中的晚会节庆,便伺机一显身手,上台演唱自创作品。

在韶关当兵的那些年,创作鹤歌更成为他苦闷的部队生活中的一点乐趣。“那时我总爱将刚写好的鹤歌唱给队友听,一些好学的队友更缠着我要学唱。”杨中光说。

“鹤歌唱不难,主要是创作难,虽不要求创作者才华横溢,但最起码涉猎范围要广。创作鹤歌其实是一项阅历、渊博知识的考验。”杨中光表示。

除了要博览群书,创作鹤歌还需精通其韵律。“申明亭鹤歌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多以七言律诗和绝句为基础,四句为一首,且单句需压仄声韵,双句需压平声韵;第一句可以压平声韵但一定是音平不能扬平,鹤歌总共有15个韵……”谈到创作鹤歌的各种“规则”,杨中光早已铭记于心。

他坦然,由于有着众多的“规则”,传统鹤歌的创作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为了让鹤歌在民间广泛传颂,曾几何时,一些填词人也逐步简化规则,不受平仄限制,没有律诗的固定格式,不讲究对偶,只保留了押韵。

但在杨中光看来,这样“改良”的鹤歌已没有传统鹤歌的韵味,后人也很难领会到古代鹤歌的“雅”。“其实只要懂写古诗词,就能写鹤歌,但现在很多人连平仄都不懂。”杨中光略带遗憾地说。

没传人成最大牵挂

1986年,在外当兵生涯结束,杨中光回到申明亭村。此时他发现,随着一批老歌手和填词人相继离世,村里会唱作鹤歌的人已经不超过10个,而过去村里供鹤歌爱好者交流、演唱作品的地方也没有了。

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唱作的他,感到一丝丝失落。他隐隐觉得,再过几十年,这一祖传技艺将面临失传。为了保护祖宗传下来的技艺,早些年,他已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创的鹤歌整理在一起。

然而,一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时至今日,在申明亭村除了杨中光之外,还会练唱鹤歌的只有两三人,而且都已经七老八十,“年纪大气息接不上,有两位已经唱不动了。”而会创作填词的则只剩他一人了。

近年,借着鹤歌被列为“非遗”的契机,杨中光对父亲以及自创的鹤歌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并将自己近年创作的曲目编绘成册,目前他已整理出历史人物300首和趣味鹤歌等多本曲目。此外,每隔一段时间杨中光都会对新创作的作品录音,作为音像素材保留。

“虽然如今的年轻人对鹤歌都不感兴趣,但我不希望这种文化艺术就这样失传。我将所有资料整理好,如果后人有兴趣研究,也会有这些素材和资料。”杨中光苦笑了一下。

没有“斗歌”对唱,他只好自作自唱,没有交流场所,他只好孤芳自赏。这些对杨中光来说,都不是他失落的理由。没有传人才是他目前最大的牵挂。

鹤歌或陷“人亡艺绝”困境

虽然鹤歌鹤舞几乎是相生相随,但与鹤舞的传承相比,鹤歌却显得困难得多。一方面,鹤歌属于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形态,没有稳定的文字记述;另一方面,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艺术面临后继乏人的格局。此外,鹤歌“只传本村不传外村”的这一不成文的乡规,也让鹤歌濒临绝境。

2010年10月,由申明亭村及市镇投资20多万元改造建成的申明亭鹤馆落成,作为鹤舞和鹤歌的传承基地,杨中光被聘任为馆长。

杨中光说,起初每周有两个晚上他都会在鹤馆传授鹤歌,来学习的基本是村内初一、初二的学生。但随着这些孩子升入初三,学习压力大了就没有再来训练。在鹤歌创作方面,杨中光表示,由于学生年纪都很小,又缺乏文学基础,教他们创作鹤歌更是无从谈起。

“一轮明月当空照,习习秋风应节调。瑞鹤出巡人欢笑,全村欢乐庆华韶。”像七律诗一样的鹤歌歌词,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来说,是学习鹤歌的一道坎。今年17岁的杨梯悦是杨中光其中一名学生,而他学的是鹤舞,不是鹤歌。问及为何选择学舞而不学歌,杨梯悦表示,鹤舞表演虽辛苦,但都是肢体上的活动,相对容易学,但唱鹤歌需要响亮的歌喉,创作鹤歌更需要一定的文采,又要讲求押韵,要求很高。

“一旦我离世,鹤歌或许就失传了。”杨中光无奈地说。

声明:本站(及相关应用)尊重一切知识产权,所提供网络资讯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纯公益化信息服务,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任何网站、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站(及相关应用)收录内容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法尽快切断相关内容。

广东文化网

  1. 美女越秀公园秀旗袍(图)
  2. 广东首个“国字号”工艺美术产业基地落户江门台山
  3. 首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今明举行
  4. 广东江门一古镇办起乡村文化旅游节
  5. 沿河社区举办首届“邻里节”百多居民分享厨艺
  6. 新少儿图书馆“重燃”火炬
  7. 华南区首家美式高中在广州南沙开学
  8. 《影响中国的东莞人》即将出版
  9. 8处文物晋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 “辛亥革命中的偶然与必然”论坛广州举行

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扫一扫添加小程序

联系我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 邮编:510000 | 电话:020-81162778 © 2015 广东省文化E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