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E(驿)站

六旬草根画家圆个展梦

来源: 广东文化网      更新时间: 2014-05-26 收藏     

编者按:5月23日至6月20日,指画大师李永平名为“快意丹青”的个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其中包括《爱莲说》、《兴来写菊似涂鸦》、《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等多幅指画作品。

5月23日至6月20日,指画大师李永平名为“快意丹青”的个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其中包括《爱莲说》、《兴来写菊似涂鸦》、《一日不可无,潇洒常在目》等多幅指画作品。

李永平年近六旬,广东汕头人,习画近四十年,花鸟、人物、山水众科兼攻,尤擅作“指画”。“指画”顾名思义既是舍弃尺管毛笔,直接用手在纸上作画,利用手掌和手指的特定形态来营造出一种近似于笔法应用的效果。有关“指画”的最早记载有唐代张璪“手摸素绢”一说,而“指画”技法的完善和成熟则是要到清代,由高其佩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完善。近代从事“指画”创作实践且有大成就的则有潘天寿先生。“指画”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意味和其他画类有所不同,尤其是生涩粗挫并带有一种透纸的金石味更是其他画法所不能代替的独到之处。李永平所作之“指画”,既保留原来笔势墨阵铺排的个人风格,又不失“指画”独特的凝滞生涩味道,手指和纸面之间的各种关系调配自如,力度和速度的把握恰到好处地对应着山水的形构和花鸟生态,做到了手到、意到、心到。

李永平习得指画技法的起源,还得追溯到他的师长。李永平早年受业于粤东绘画名宿余冀云和刘昌潮。这两位先生均在上海美专学习过,经由他们,李永平便与海上画风发生了联系。同时,也许是受指画成就卓著的潘天寿影响,刘昌潮等海派学子也在指墨上多有经营,刘氏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创建了汕头市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同样擅长指画的李永平也是其中重要一员。李永平作品中那结合指墨而成的老干新芽、振翅飞雀,行笔沉着劲健,墨色斑驳有致,渲淡明爽,海派之风可辨,为海派在潮汕本土化提供了鲜活的例子。

李永平现场演示指墨画创作

但李永平并不局限于此,他于传统笔墨程式浸淫久日,以“师古人”的坚实基础作为热身之后,又有了近20年的“师造化”历练,并展开自己的艺术人生。他信奉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2000年以来,李永平一直写生在路上。从青海黄河源到李家峡坎布拉,甘肃的景泰石林、陕西秦岭、壶口瀑布、河南大行山、神农山、红石峡、嵩山、山东的泰山,从钱江源到黄山、三清山、新安江、富春江,到新疆、西藏。李永平走南闯北,登山涉水,写生游历,搜尽奇峰,积稿盈囊,不断壮大其艺术格局。其花鸟画,古意盎然,墨色秀逸,骨力通达;其山水画,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花鸟画和山水画,构成其师古人、师造化的优秀绘画成果。

万里见烽烟

李永平学画于上世纪70初,,恰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凋敝停滞的特殊年代,“师课徒”传统余绪得以一时复兴,这也成就了类似李永平式等一批区别于正统学院教育出身的画家。如今,这位“师课徒”的平民画家,在广东美术馆通过自己的艺术人生向社会提出追问“现代美术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是否仍存在着借鉴的意义?”李永平不失为一个饶有趣味和参考价值的个案,这正是广东美术馆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声明:本站(及相关应用)尊重一切知识产权,所提供网络资讯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纯公益化信息服务,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任何网站、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站(及相关应用)收录内容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法尽快切断相关内容。

广东文化网

  1. 云浮举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二期培训班
  2. 素社书画艺术节名家雅集
  3. 番禺莲花山举行艺术灯会
  4. 肇庆连续第四年独立组团参展文博会
  5. 30余位魔术大师伴你过国庆
  6. 首届林氏家庙文化研讨会举行
  7. 红色经典粤剧重温抗战激情
  8. “邻里书香情”活动中心书城举行
  9. “儿童节爱书日”活动举办
  10. 广州车展22日琶洲开幕

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扫一扫添加小程序

联系我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 邮编:510000 | 电话:020-81162778 © 2015 广东省文化E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