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E(驿)站

“文艺粤军”以改革创新再立潮头

来源: 广东文化网      更新时间: 2013-12-22 收藏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创作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力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文艺家之家,十八大一年来,广东省文联不断顺应时代对文艺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出为百姓喜欢的精品力作和名家、不断推动文艺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文艺粤军”焕发新的神采,再度引领风潮。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创作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力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文艺家之家,十八大一年来,广东省文联不断顺应时代对文艺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出为百姓喜欢的精品力作和名家、不断推动文艺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文艺粤军”焕发新的神采,再度引领风潮。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粤军”已成为广东引领全国文化潮流响当当的一面招牌。如今,在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新征程中,省文联和省各文艺家协会立足本土特色、讲好“广东故事”、大力推进原创性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让多个艺术门类的创作实力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近年来,广东本土制作的文艺精品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全国性文艺评奖活动和专题创作征集活动中频频亮相,其入选和获奖数量均稳居全国前列,广东文艺工作者中也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楷模。同时,“文艺粤军”不断挺进基层,方兴未艾的惠民文化活动和初具规模的文艺志愿服务,都在预示岭南大地正在迎来一个“文艺的春天”。

●创精品

多领域佳作走向全国广受好评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东莞原创音乐剧《钢的琴》夺得“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并成为5项国家级文化大奖的“单打冠军”。在全国摄影作品展览等顶级展赛中,广东作品连续13年获总成绩第一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在文化艺术创新方面,素来得风气之先。近年来,“文艺粤军”频出的文艺精品再次吹响先锋号。广东通过举办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美术、书法及摄影艺术展览,演艺博览会等全国性的文艺评奖和展演活动,为自身文艺精品的培养积累不断丰富经验。

文艺领域的粤产佳作不断。与一度风靡全国的广东流行音乐相呼应的是,近年来,历次全国性歌曲征集活动,广东的入选和获奖作品都占一席之地,《走向复兴》、《迎风飘扬的旗》再度唱响大江南北。

今年10月26日,作为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压轴好戏”,东莞原创音乐剧《钢的琴》夺得三年一届、舞台表演艺术的政府最高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同时还斩获音乐、舞台美术、灯光设计和表演等多项殊荣,成为5项国家级的文化大奖“单打冠军”。当天,广州粤剧院的新编粤剧《碉楼》也夺得“文华奖”桂冠,在全国87台专业剧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主演之一黎骏声还获得了“优秀文华表演奖”的佳绩。

曲艺方面,“广东曲艺无淡季”为全国曲艺界所传颂。在去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上,来自广州军区的作品《血宴》荣获文学提名奖。与之相比,广东摄影领域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在全国摄影作品展览和中国国际摄影作品展览两项中国摄影界顶级展赛中,广东作品连续13年获总成绩第一。从2011年开始至今,省摄影家协会连续三年先后举办了“幸福广东”、“大美广东”、“绚丽广东”三场摄影大展,分别从民生面貌、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共同编织了一幅广东的美丽画卷。

今年,在民间文艺方面,广东又有7个优秀项目摘得“山花奖”。同时,广东涌现出的多种文化精品积极“走出去”,提升了岭南文化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2011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主办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广东民间工艺晋京展览,展览汇集了150位民间工艺大师将近400件精品,吸引到5万人次到馆参观,有力提升了岭南文化的影响力。

●出人才

众文艺大师德艺双馨后继有人

广东美术界不断向全国推出“岭南名家”,巩固广东美术强省的格局。在戏剧界方面,广东历年获评梅花奖的演员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广东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推动文艺人才培养从少儿抓起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改变文艺界“星星多、月亮少”、名家大师不足的问题,广东文艺界近年来不断向全国推出名家。

广东美术近两年在全国异军突起,以进京展览为跳板,不断向全国推出“岭南名家”,不断巩固广东美术强省的格局。2012年被全国美术界称为“广东美术年”。岭南画派两大前辈名家黎雄才、关山月的回顾展《百年雄才——黎雄才艺术回顾展暨作品捐赠仪式》和《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艺术展》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引发了京城艺术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林墉、杨之光、许钦松、陈金章、陈永锵等著名艺术家先后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专题展,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掀起了新一轮“广东热”,将一批广东艺术名家推向全国,发出“广东美术”的强大声音,也展示了岭南画派焕发出的源源不断的时代活力。

去年,省文联和省民协启动了三年一次的“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评选活动,以树立行业标杆,鼓励更多的民间工艺大师坚守传统行当。这些“技艺大师”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从过百位候选人中筛选诞生,国内牙雕翘楚李定宁、享誉海内外的端砚大师黎铿、广绣大师陈少芳、南派玉雕领军人物高兆华等人当选。

在戏剧界方面,广东的演员素质在全国也是有口皆碑。广东历年获评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共32位,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文端、黎骏生,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崔玉梅,都是广东中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

在遴选出一批批技艺精湛的文艺名家之余,广东文艺界还开展了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评选,杂技家李亚萍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电影家李亚威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比提名奖,展示了广东文艺家德艺双馨的模范风尚。

为给文艺界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广东文艺界全面开展了面向青少年的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等一系列业余艺术培训和考级认证服务,举办了少儿“小梅花”荟萃、少儿美术优秀作品展览、青少年书法大赛、少儿舞蹈大赛、“明日之星”曲艺比赛等全省性活动,推动文艺人才培养从少儿抓起。

●进基层

各文艺活动覆盖全省遍地开花

首届广东省百姓艺术健康舞推广及展演活动吸引近30万群众的参与。“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展演将优秀节目送到基层社区。省文联还率先发展了港澳委员,建立加强了三地民间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许多人看到了这样一支文艺生力军:他们不断走向民众,注重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用文艺的力量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

去年,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联合举办了首届广东省百姓艺术健康舞推广及展演活动,吸引将近30万群众的参与。已连续举办四届的HIP-HOP街舞达人挑战赛,也有数以万计的参与者,并成为影响全国的知名品牌。省文联和各协会还加快在各地建立采风创作基地和音乐、书法、曲艺、民间文艺等创作传承基地的建设,提升了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广东率先在全国开展“古村落”评选活动,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的文化生活也参差不齐。为改变这一现状,省文联每年都坚持组织举办“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展演,将优秀节目输送到基层社区。戏剧进校园、舞者展风采、书法进万家、摄影大篷车、曲艺大家唱等文艺工作者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四进”活动,更是成为广东基层文化生活的一大亮色。其中,从2009年开始的“摄影大篷车下基层”成了一台摄影艺术的“播种机”。它的车轮走遍了粤东、粤北和珠三角各地,为基层摄影爱好者传道、授业、解惑。

此外,作为文艺家之家的省文联,不断开拓思路。在全国文联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广东省提出开展“枢纽型”文联建设的新思路,引起广泛关注。如今的广东省文联不仅是全省文艺家的大家庭,更成为文艺爱好者及群众共同的文艺之家。

目前,省文联新增广东电网公司文联、省检察官文联、省金融文联、省国安文联等行业文联,团体会员增至41个。县区级文联基本覆盖全省,乡镇街道级文联蓬勃发展,行业、产业文联不断涌现。各级文艺家协会的分会、专业委员会以及文艺类社会团体也获得很大发展。文联组织日益成为覆盖最为广泛、层次最为丰富、体制最为完善的人民团体。省各文艺家协会会员总数从20175人增加至27600人。

此外,广东省文联还不断深化文联工作的体制机制,在组织省各文艺家协会换届工作中,率先引入候选人的直选提名和差额选举,受到中宣部和中国文联的肯定与赞赏。在全国省级文联中,还率先发展了港澳委员,建立和加强了三地民间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将文艺发展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线故事

为教一节课 奔波一整天

“新农村少儿舞蹈教室”圆贫困地区孩子舞蹈梦

如何将舞蹈艺术更好地“种”到偏远地区的少儿教育之中?2012年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创办并拨付启动资金,广东省文联、省教育厅、南方日报社和省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新农村少儿舞蹈教室”在广东正式展开,在我省韶关、清远、河源、汕尾、肇庆市鼎湖区等地贫困、偏远、艺术资源匮乏的农村小学建立了22间“新农村少儿舞蹈教室”,一年多以来,全省约969名农村孩子享受到了舞蹈教育的滋养。

今年9月25日晚7时,这群来自全省各地“新农村少儿舞蹈教室”的孩子们首次站在了广州友谊剧院的舞台上。虽然他们没有精湛的演技、也没有高超的技巧,舞姿甚至说不上优美,但他们身上洋溢的热情、脸上灿烂的微笑、自信的神情深深打动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演出前,来自清远英德市英红镇水头小学的一名小男孩告诉记者说,他怕当晚演出结束后,就再见不到老师了,“因为老师来学校给我们上课真的太辛苦了……”据了解,这位志愿者舞蹈教师每次到学校给他们上课需要坐高铁到英德,再坐半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英红镇,然后坐15-20分钟摩托车才能到学校。每次上课基本是天没亮就出门,晚上很晚才回到家,这样的奔波只为下午一个半小时的舞蹈课。

即便这样,这位老师从未想过放弃,在他的教学日志中这样写到:“村里孩子们渴望的眼神以及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让我很震撼。无论刮风下雨,天气再怎么恶劣,每次上课前他们都是早早地在课室内做好准备活动……下课后总是不愿意离开,总想再跳一会儿。每次他们都会围着我问:老师您下节课还来吗?您一定要来哦……”

为了那些翘首等待的孩子,舞蹈教室志愿者们不辞辛苦。由于乡村小学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没有专业的音乐、舞蹈老师,广东逐渐出现了“以师带师”的模式。当志愿者教师上课时,乡村教师担当助教,学习志愿者们的教学方法、舞蹈理念。这个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舞蹈,也提高了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艺术修养。为此,主办方还分别于9月、11月免费开设了2期“新农村少儿舞蹈教室师资培训班”,22所乡村小学各派出一名本校的乡村教师参加为期5天的培训课程。

可以说,一个小小的“新农村少儿舞蹈教室”承载了农村孩子们慢慢的期待。它种下的是快乐,收获的是健康;种下的是期待,收获的是希望;种下的是文化,收获的是属于农村孩子的中国梦。新一届“新农村少儿舞蹈教室”将于2014年启动,将生生不息传播艺术的火种。

■专家观点

省文联党组书记程扬:

以改革创新精神

树广东文艺新形象

南方日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广东省文联作为文艺家之家,在文艺改革创新方面有哪些优势?

程扬:改革创新历来是促进广东文艺发展的动力,也使得广东文艺界的整体实力位居全国之首。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广东文艺应该有三个优势是可以发挥的。一是有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文化和思想基础,观念更新快,接受新生事物快。二是具有中西方文化交会点前沿之阵地,有西方文艺复兴的理念,对文艺创作有较强敏锐性。三是有岭南艺术流派的传统,对文艺创新出精品有历史资源之优越条件。

当然,广东文艺创作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的是在精品创作、名家大师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满天星斗、不见月亮”的现象。

南方日报:接下来,省文联对加强文艺创新引领新潮流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程扬:我们总的思路是在深化改革中激发创新的力量,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首先,改革文艺创作的启动、管理和评介机制,有的放矢地扶持文艺创作。我们准备成立广东省文艺创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创作的规划和管理,指导相关文艺创作部门及个人选择创作项目,对创作项目进行评审后,将其纳入规划,跟踪扶持,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力争每年有若干数量的精品力作问世。与此同时,启动广东“文艺名家大师”工程。在各艺术门类设立一定数量的广东文艺名家创作工作室,相对集中资源推出各艺术门类的名家和领军人物,通过高端名家的引擎作用,带动全省文艺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造就新人。

其次,改革会员入会和管理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扩大组织覆盖。现有协会会员入会制度存在会员入会标准、程序不够公开透明等问题,下一步将从基本程序的改革入手,通过向社会公开公布入会标准、评审程序,定期审理入会手续,公示新入会会员等改革措施完善会员入会制度。特别是创新协会联络协调服务机制和手段,把社会自由文艺职业者纳入服务范围,把各类优秀文艺人才吸纳到各级文艺家协会中来。这里有两个层次:一是把组织健全、管理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文艺类民间社团组织发展成为省级文艺家协会的团体会员;二是根据民营艺术机构中独立歌手、演员、民间技艺大师等新艺术群体的特点,研究开展沟通联系他们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创作的繁荣。

再次,改革文艺评奖。由过去主要靠专家评审转变为专家评审、社会认可、群众喜爱和市场收益等多方面相结合。在坚持作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重视作品演出、播放、展览、发表的场次、数量,关注其中体现的社会认可和群众喜爱度,作品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占有相当的评审权重。由此充分发挥评奖在文艺创作中的指挥棒作用。比如可探讨设立深化改革中的文艺创作功勋奖等等。

■小资料

广东文艺成就

广东是“摄影强省”、“美术大省”,影视剧的创作实力很强,音乐创作多年保持领先位置。

近年来,广东12个艺术门类共获国家级及国际性文艺奖项近300项,特别是反映戏剧中青年人才指标的“梅花奖”,我省有多达32人得奖,其中多人还是“二度梅”得主。目前,省文联下属各文艺家会员数达27000多人,其中,加入国家级协会的有5000多人,总会员数和国家级会员数均居全国前列。

当前,省文联的各个协会都着力打造了自己活动的品牌。比如,美术、书法、摄影的“星河展”已举办了60多届,推出了众多艺术新人;戏剧演艺大赛连续举办10多年,多位“梅花奖”得主出自其中;“四洲杯”粤曲演唱大赛享誉省港澳;广东民间工艺博览会已举办二届,从明年开始扩大办成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等等。

此外,我省文艺界对文艺的新品种、新业态保持着敏锐的触角,如近年来的网络歌曲创作,广东的年产量达到2万多首,位居全国第一;动漫创作也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
声明:本站(及相关应用)尊重一切知识产权,所提供网络资讯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纯公益化信息服务,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任何网站、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站(及相关应用)收录内容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法尽快切断相关内容。

广东文化网

  1.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东莞分赛点比赛在东城区举行
  2. 老年书画家作品展走进东城
  3. 深圳本土歌手刘晚翠在市音乐厅举办独唱音乐会
  4. 亚洲小姐珠海赛区决赛落幕董佳雯夺冠
  5. 深圳市博物馆协会成立大会在深圳博物馆举行
  6. 第三届中华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肇庆举行
  7. 东莞锣鼓培训班现正招生
  8. 2015年佛山龙舟文化节开启
  9. 参加兴趣班的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均高
  10. 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在佛山市体育馆举行

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扫一扫添加小程序

联系我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 邮编:510000 | 电话:020-81162778 © 2015 广东省文化E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