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画坛的另一支巨流
来源: 广东文化网 更新时间: 2013-12-07 收藏
一提到广东画坛,人们往往总是一下子想到岭南画派,事实上,在岭南画派之外,广东画坛还有另一支巨流。
2013年12月1日,“研古启今——国画研究会成员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展览展出20世纪上半叶广东国画研究会潘龢、潘达微、姚礼修、李瑶屏、赵浩公、卢振寰、温其球、黄少梅、李凤廷、黄君璧、黄般若、邓芬、卢子枢、罗卓、李研山、容祖椿、张虹、冯缃碧等30多位代表画家的卷轴和扇面册页共120多件作品。展览持续至2014年1月3日。
近代岭南画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主流画风,一是折中中西,融合东洋绘画为主要艺术取向的“新国画”,即后来的“岭南画派”,其代表人物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另一种是以弘扬古风、保存国粹为目标的传统一路,即活跃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东国画研究会”。
广东国画研究会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地区,其宗旨是高扬传统画学、维护国画学统。广东国画研究会正式成立于1926年2月,其前身为创建于1923年的癸亥合作画社,其团体活动结束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国画研究会成立之初,国画大师黄宾虹欣然加盟,对画会成员产生深刻的影响。国画研究会前后经历近十五年时间,参与画家数百人,成为民国时期广东地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美术社团。国画研究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广州,并在香港、东莞创立分会。
相对应于新旧文化冲突,广东画坛也产生了新与旧,传统与开新之间的“路线之争”。其中国画研究会的黄般若与折衷派的方人定作为两派发言人,曾经展开激烈论辩,这就是美术史上著名的“方黄之辩”。直到抗战以及新中国成立,所谓的新旧之辩就出现了消长,岭南派一时成为了广东的主流画派。但是,国画研究会的艺术成就,在今天看来,仍有不可磨灭的光辉。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今人对“国画复活运动与广东中国画”研究,有助于对当年的广东中国画论争再予逼近真实的历史评价,从新的角度审视百年中国画艺术的历史。“回望当年不同主张、不同倾向的画家建构新中国画的艰苦努力,历史给予当代中国美术家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