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文化E(驿)站

接续历史文脉打造禅城样本

来源: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更新时间: 2017-09-18 收藏     

  

“探历史风韵·品老城建筑”历史建筑保护活化系列活动启动,岭南映像——历史建筑采风活动随即开展。

  9月16日,2017年度禅城区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工作新闻发布会在佛山梁园举行,正式拉开“探历史风韵·品老城建筑”历史建筑保护活化系列活动的序幕。

  活动由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指导,禅城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禅城区文化体育局主办,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日报社承办,还得到佛山市美术家协会、禅城区教育局、广一德书画苑等机构和部门支持。

  发布会上,禅城区规划部门介绍了首批历史建筑的测绘、价值评估、危房鉴定等工作成果,以及第二批历史建筑普查推荐工作进展,并宣布启动三年历史建筑保护活化行动。

  根据计划,从2017年至2019年,禅城拟用三年时间,联合多方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各类活动,发动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

  用数据为历史建筑“画像”

  伫立在城市各处的历史建筑,经历了岁月洗礼,外观已不复当年,如今要如何开展修缮工作?

  自禅城首批61处历史建筑被认定后,区规划部门启动一系列基础数据收集工作,试图还原历史建筑的真实状况。新闻发布会上,禅城规划部门介绍了首批历史建筑的测绘、价值评估、危房鉴定等工作成果。

  禅城区名保办相关负责人区迅敏介绍,这些数据和保护图为历史建筑“画像”,为修缮活化工作提供了指引和标准,让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更为精准。

  佛山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佛山老城片区保护与活化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邓光民则认为,这些工作的关键点,是为历史建筑融入现代城市提供思路和参考,“如茂隆酒庄被纳入禅城首批历史建筑,虽然早已不再用于酒庄,但在活化中,能否以佛山酒文化为主题,对建筑进行修缮利用?”

  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规划

  在佛山加快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佛山文化DNA,做好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期待的命题。

  全市文化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要接续历史文脉、提高文化品位,让文化特质成为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要素。禅城作为佛山中心城区和佛山老城的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工作的要求更高。

  “不同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不一样的城市。我们希望把禅城的文化基因挖掘出来,塑造起来,传承发扬,体现到城市规划中,凸显城市个性。这是城市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这次系列活动努力的方向。”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侯庆涛表示。

  早在2016年,佛山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就以线下徒步、专业研讨会、线上推广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推广禅城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活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今年9月,恰逢《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获批两周年,禅城将历史建筑保护活化活动系列化,扩展为三年行动。

  活动旨在以更深入、广泛的活动,拉近公众与历史建筑的距离,让禅城的历史文化、城市特色得到更好传承、发扬,为佛山城市改造、历史文化传承提供创新实践、理论思考和舆论支撑,推动禅城成为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活化的样本。

  讲好禅城历史文化故事

  随着新闻发布会的召开,禅城区“探历史风韵·品老城建筑”历史建筑保护活化系列活动也正式拉开序幕。

  系列活动为期三年,禅城将通过各类活动,打造一本画册、一册理论专著、一本历史文化通俗读本,成立一个联盟(“佛山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联盟”),并以新媒体手段,全方位讲述禅城历史文化故事。在2017年,系列活动包括采风写生、历史建筑故事征集和众筹、历史建筑保护“小小监督员”评选、市民徒步行等亮点活动。

  作为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最佛山·品禅韵”历史建筑市民徒步行将于9月24日启动,全长约4公里,组织200名市民参与。本次徒步路线为南风古灶及周边片区,沿途将有文化志愿者讲解每处历史建筑的历史人文故事。

  除了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禅城还注意引入专家学者、媒体单位的力量。

  新闻发布会上,联动政府机关、学术机构、传媒单位、民间协会等各方力量的“佛山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联盟”发起成立。接下来,禅城还将集言纳策,联合佛山日报社及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单位,打造理论著作《论城》和历史文化通俗读本《品城》及《绘城》画册,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提供理论和舆论支撑。

  纵深

  加强规划编制

  推动老城活化

  新闻发布会上,禅城区通报第二批历史建筑普查推荐工作的进展情况。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侯庆涛透露,接下来将加强规划编制工作,推动老城提升活化。

  本次普查推荐工作自去年9月启动,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已完成普查和第一次筛选。,禅城区规划部门即将开展第二次筛选工作。

  禅城区历史建筑普查项目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林佳表示,普查重点区域为祖庙-东华里、品字街、莲花南、任围、梁园、新安街、南风古灶、霍氏古祠等八个历史文化街区,以及面临城市更新的文华中路以西路段,卫国路以南、同济路以北路段,澜石路一带路段等。

  侯庆涛表示,接下来,禅城将加强城市规划,推动上位规划的编制工作,让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得到更有效保护。将继续推动禅城区八大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把《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年)》细化到每个街区。同时,编制老街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祖庙街道的工作思路,对老街区的活化提升给予技术和和法律上的支撑。

  在规划指引下,禅城将围绕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开展多项工作:

  一方面,禅城将提升和活化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加紧推进仁寿寺扩建、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东华里片区改造、塔坡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琼花会馆复建等工程,恢复佛山老城历史活力;另一方面,禅城将打造特色文化街,选择快子路、福贤路等特色老街进行活化改造,让充满岭南文化特色的建筑、街道成为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名片。

  聚焦

  多方成立联盟

  共同保护与传承

  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佛山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联盟成立。这一联盟,旨在让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传承与保护的每个环节,紧密相扣,资源有效整合,信息多元互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

  首批加入的成员共有7家机构或单位。其中,学术理论支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建筑技术与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南粤珑图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城市规划与信息: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佛山市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 田野深耕与社区落地: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传播推广与社会动员:佛山日报。

  倡议提出,联盟成员之间将相互支持,共同编织成网,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合力,同时,联盟采取开放的模式,将不断吸纳新成员加入。

  联盟任务十分广泛,包括:结合城市历史,开展文化营建工作,形成历史文化的基础数据,向纵深发掘城市文化潜力; 持续地监督和测评城市变迁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情况,为城市稳固协调发展保驾护航; 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的能量,并且不断整合城市中积极的力量,形成城市文化中横向的有机的系统性的生态结构; 组织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贡献理论和方法; 及时发布联盟动态,宣传推广联盟成果等。

  联盟成员之一、佛山市学思口述史研习所负责人姚远说,联盟的成立是基于对城市历史与文明的敬畏,希望通过成员之间长期持久的联合行动,调动社会多元参与、兼顾官民良性互动,建设多元开放、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

  声音

  多方合力守护城市财富

  财富和宝贝。今年的活动,不仅有政府的倡导,还有包括佛科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参与,更有佛山日报社等媒体支持、关注、参与。

  “各方共同发力,才能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活化。”侯庆涛说,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引导,从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而历史建筑到底该怎么保护,如房子破败了如何修,修成什么样子,专业技术问题上技术和学术机构是权威,他们提供专业的意见,是专业支撑。最后,保护历史建筑工作的意义、范围等内容,需要媒体搭建桥梁,让公众知晓,推动更多市民参与其中。

  历史建筑保护让学者情怀落地

  “今天这项工作,让我们很多学者情怀落地,非常有意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陈忻说,历史建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情怀,这项工作的启动,使佛山的历史文化得到延续,学者的情怀依托也得以落地。

  她说,从去年开始,佛科院就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活化的系列活动中,今年已是第二次,全院超过百名师生参与其中。在这项工作中,学院主要从学术角度帮助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给出专业意见,希望以此更好为地方文化服务。

  特写

  “小画家”现场描摹历史建筑

  伴随“探历史风韵·品老城建筑”系列活动开幕,岭南映像——历史建筑采风活动随即如火如荼展开。9月16日、17日,梁园、中山公园、通济桥等景点热闹非常,逾百名小学生身背画板、画具袋,鱼贯穿梭于历史建筑、寻找好景色,俨然一众小小画家。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卢卫带领8位画家现场指导。

  “那边有处好景色!”,16日,在梁园内,来自鸿业小学的15名校内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来到“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等景点,今年4年级的毛振杰搬着小板凳,在河边席地而坐,架起画板安安静静地勾勒起了河对岸的韵桥。

  另一边厢,在群星草堂外,来自铁军小学的三个女生盘坐在一棵洋蒲桃树旁,一边讨论一边画着面前的古楼。“平时她都是在家自己涂涂画画,这类型的写生活动很好,学生在锻炼画画技巧之余,还能走出来了解佛山本土的历史文化、人文古迹。”佩珊妈妈表示。

  17日上午,在通济桥,来自同济小学、佛山九小、佛山一小的学生们散落坐在桥旁树荫的阴凉下,给各自画布上的通济桥或起型、或着色。

  同济小学的学生很熟悉通济桥,这里每年元宵都热闹非常,小学生说静静地坐在这里画拱桥、大树、莲池是那么亲切。佛山民间自发的“行通济,无闭翳”活动,可能正是来自和传统文化之间的那种亲切之情。

  “不要眼前看到什么就先画什么,而是要先架构整体,再细化局部。”只见佛山画家、历史建筑监督员潘坤广行走在孩子身后……

  潘坤广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他对本地历史建筑感情浓厚,“这次采风活动很有意义,调动起了全社会关注、保护历史建筑,也将历史建筑的意义、信息传达到了下一代,应该持续进行下去。”

  专题统筹:佛山日报记者邓磊

  专题采写:佛山日报记者何绰瑶、王晓丹、周文琪、邓磊

  专题摄影: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

  相关链接

  系列活动等您参与

  ●岭南映像·历史建筑采风活动

  征集方式:邀请全市中小学生以及绘画爱好者参与。作品题材须与禅城区历史建筑相关,形式限于绘画。作品可发送至电子邮箱foshanribao@163.com(文件名称为“作品名称+作者姓名+联系方式”)。作品如被采用,主办方将电话通知。

  ●老时光·历史建筑故事征集

  征集方式:关注“禅城发展规划”微信公众号,进入子栏目【名城保护】,在文章评论区留下你记忆中的历史建筑的故事,即有机会获取纪念礼品一份。

  ●禅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小小监督员”评选

  活动

  活动报名:活动面向13岁以下的小朋友,要求提供禅城区历史建筑的照片,并说明该处历史建筑在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照片和文档以压缩包形式发送至电子邮箱foshanribao@163.com(文件名称为“小小监督员+姓名+联系方式”)。

  ●“最佛山·品禅韵”市民徒步行

  活动报名:名额已满,报名截止

声明:本站(及相关应用)尊重一切知识产权,所提供网络资讯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纯公益化信息服务,不作任何商业用途;任何网站、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站(及相关应用)收录内容侵犯您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依法尽快切断相关内容。

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1. 3月影市进口片集体登场
  2. 佛山非遗购物节受热捧上线四天引数万市民围观
  3.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入藏7家省级文化单位
  4. 九江女队捧起年度总冠军
  5. 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全国公开赛狮山举行
  6. 我市积极引导网吧行业转型升级培育阳光健康的文化消费业态
  7. 佛山市第一届镇(街)龙舟争霸赛即将开赛
  8. 三山“香港城”引入首个美术馆
  9. 专家为佛山网络小说和电影发展把脉
  10. 佛山开展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百日专项整治联合执法检查行动

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扫一扫添加小程序

联系我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文明路213号 | 邮编:510000 | 电话:020-81162778 © 2015 广东省文化E站 All Rights Reserved.